环球国际

父女接力江堤造林,见证土堤变成“绿丝带”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12日讯(记者史强 通讯员柯杉)2022年3月12日是第44个植树节。一大早,73岁的退休老人徐义朋就来到汉江江堤琴南江滩段和女儿徐冰冰一起参与防浪林移栽,这里移栽的千株树种都是徐冰冰呕心沥血7年时间选育培养而成。

两人都是环球国际(中国)官方网站 水务和湖泊局江北河道堤防维修管理所(以下简称江北所)职工,一半工作时间负责在这段13.2公里长的江堤附近造林种草。从昔日的肩挑人扛到现在的自行选育树种,这对父女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都默默挥洒在这段不起眼的大堤上。


每处树坑都靠脚踩定位


环球国际

3月12日,徐义朋(左)和女儿徐冰冰一起植树。记者史强 摄


“我一生都在和土地打交道,其实就是个农民。”患有“三高”的徐义朋站在大堤下的植树现场感觉全身都轻松了,这段大堤及周围的一草一木他都能如数家珍。

徐义朋是东西湖人,原来在当地一个农场种了16年地,后来应征入伍,在一个农场从事军垦工作。1977年初,入伍7年的徐义朋转业到了江北所,成为一名河道修防工。

江北所辖区大堤西起环球国际 与蔡甸交界处,东至环球国际(中国)官方网站 赫山路,当时负责的这段大堤还是土堤,每年除了春、秋两季防汛和日常巡查排险外,有一半时间都在造林绿化。“春季栽树,夏季除草,秋扫落叶,冬修路基”,这是当时职工们自己编的顺口溜。


环球国际

徐义朋虽已退休,但他始终放不下大堤和女儿。3月12日,父女俩在植树现场。记者史强 摄


当时造林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防汛,因此所里每年春、冬两季都会组织大规模植树种草,在堤外种植防浪林,堤内种植防风林,当时的树种也较单一,主要是杨树、柳树、水杉等。

江堤绿化有严格的规范要求,树与树之间的行距和间距都要精确到4米,这样才能确保树木的根系发育,保证树木成活率在95%以上。当时因为条件简陋,徐义朋和工人们琢磨出了土办法——用脚量,“三步一弓,弓是以前一种丈量田亩的器具,一弓约在1.65米左右。”

“每棵树都像自己的孩子。”徐义朋每年亲手种下的树苗约有500株,在江北所工作26年,他已栽下万余树苗,也亲眼见证这段土堤变成江边的“绿丝带”。


自行选育千株优良树苗


环球国际

3月12日,徐义朋(左)和女儿徐冰冰一起植树,配合默契。记者史强 摄


防风固浪目标完成,能否让这段江堤更加美丽,更好造福沿线居民?徐义朋一直在这样思考,但他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已经难以支撑他完成梦想,他将希望放在了独生女徐冰冰身上。

徐冰冰生于1976年,从小就是在大堤上长大的。20世纪80年代,为了方便工作,徐义朋在单位附近买了一套小房子,一家三口就住在了大堤边。徐冰冰很小时就跟着父亲上堤巡堤种树。每次种完树,徐义朋的双肩和手掌心都是血泡,懂事的徐冰冰从小就学会了帮父亲敷药疗伤。

高中毕业后,徐义朋开始做女儿的思想工作,希望她能接班。“他说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想法,希望能传给我。”徐冰冰说。

1998年,大专毕业后的徐冰冰放弃了几家公司的邀请,来到了江北所成为父亲的同事。因为是林业科班出身,年轻的徐冰冰担纲负责所里的苗圃。

“当时苗圃很简陋,面积不大,品种非常少,每年产量也很低。”徐冰冰回忆,她经常是一个人背着32斤的药箱给千余株树苗喷药,作业时要戴着护目镜和帽子,穿长筒长裤衣服,经常要冒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作业,忙完后衣服能拧出大量的水。

在江北所的支持和她的努力下,如今的苗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苗木品种发展为20多个,年产量2000多株,足以满足所里的日常需求。

如今徐冰冰已经成为江北所的技术骨干,她不仅承担了日常植树种草的技术指导,还担纲开展科研,选育树苗。她的项目主要有两个,一是对市场上的树苗进行种植测试,选出成活率高的品种推荐所里采购;更重要的是,她会结合辖区土壤和环境,在苗圃选育更适合当地情况的优良品种,“这次转栽的1000株树苗就是我们自己选育出来的品种,适应能力更强”。


父女合作共绿大堤


环球国际

3月12日,徐义朋(左)和女儿徐冰冰一起植树。记者史强 摄


培土、浇定根水、缠布、打支撑架,每个步骤父女俩都无需语言交流,仅凭眼神和经验就能实现完美配合。这样的默契正是通过数十年的合作才得以形成。

徐冰冰入职后,徐义朋抓紧一切时间手把手带女儿,将自己数十年的绿化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女儿。“我们在家时一有空也是讨论技术问题。”徐冰冰说。

江堤的绿化树10到15年左右需要更新一次树种,徐冰冰结合父亲的建议和自己的想法,在苗圃里选育各种树苗,再根据堤防建设需要和父亲及同事们一起亲手栽下。

“我们现在的这段江堤已经变成了小公园。”江北所工程师潘超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他也曾跟着徐冰冰学过园林知识。如今江北所辖区除了有约20万平方米的堤防“两林”外,大堤附近种植了樱花、无患子、栾树、樟树、柳树等20多个品种的树木2000多株及3万平方米左右的草皮,已经成为附近居民和市区游客打卡地之一。潘超告诉记者,大家都很佩服徐义朋父女俩,也都自觉把他们当成学习的榜样,“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奉献和牺牲精神”。

2003年,徐义朋正式退休,但他始终放不下大堤和女儿。每天清晨和下午,他都会到堤上遛弯,顺便检查树木的生长情况,发现哪里有病虫害了,哪里需要补苗了,他都会第一时间通知女儿。每年所里组织植树,只要他身体允许,也一定会到现场参与。他说,看着这段江堤越变越美,自己心里高兴。

“我现在可以理解当年父亲的想法。”徐冰冰告诉记者,自己的独生女刚刚大学毕业,她也像父亲当年一样,反复动员女儿接自己的班,“她(女儿)学的是设计专业,我希望她能在我们的基础上把江堤变得更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区长信箱

意见征集

问卷调查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区长信箱

意见征集

问卷调查

智能问答